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科技與社會研究
Science, Technology and Society 
開課學期
106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朱有田 
課號
AniSci5034 
課程識別碼
626 U039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上課地點: 生技中心212室。列為社會系系內選修與簡妤儒合授
總人數上限:6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61AniSci5034_STS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當科學家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與社會利益有衝突時,科學家該要堅持己見嗎?我們心中理想中的「好」科學家是真的是好嗎?如果從事「純科學」的研究人員,不知道所獲得的結果如何與社會連結,而社會人文領域背景的人們,不了解科學家所從事的活動內容,這可能會有什麼問題?STS --「科技與社會研究」(Science,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)是一門連結科學、技術與社會的課程。這堂課藉由來自不同領域的老師與學生,透過經典閱讀與腦力激盪,訓練系統性的思考,讓我們成為一個更能掌握科技社會特性的研究人員與公民。
STS也很能協助我們理解我們所處的東亞社會。理解日本如何成為科技大國,為什麼要從德川時代的小商家網絡探究起?台灣醫學現代性的代表人物杜聰明,為何一直想推動被視為「落後、不科學」的漢醫醫院?中國一胎化政策的數字1是怎麼來的、和彈道專家的科學社群有何關係?韓國知名幹細胞科學家黃禹錫研究作假,是個人偏差還是生醫國族主義?福島核災之後,東亞的能源轉型,如何進行公民參與?從機器人到基因編輯,新興科技與民主社會的關係有哪些可能性?
這門STS課希望提供給大學部高年級學生以及可能從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,一些思考科技與社會的方法。STS這個活力充沛的研究領域,於1960年代於北美與西歐迅速發展,結合了過去半個世紀之久的科技史、科學哲學、科技社會學等研究,以具有開創性的理論與方法,探討科技與社會相互形塑的關係。STS做為一發展迅速的新興學門,已為歐美世界理解並介入科技社會所看重的研究領域,也逐漸成為台灣與東亞社會反思科技社會發展的利器。STS也不只是提供分析的知識養分,也力圖發展出實踐的工具。近年來,面對層出不窮的科技爭議,以及科技創新,STS期許能促發產生新洞見、新認識與新責任,以面對眼前各類的科技與社會爭議。 

課程目標
相較於STS的導論課程,本課程特別強調 (1)當代科技社群的公眾溝通與社會參與; (2) 科學研究倫理與治理的難題。我們將介紹STS研究的核心概念,提供同學們進入這個新興領域的導航圖。
這門課由動科系朱有田老師與社會系簡妤儒、吳嘉苓老師合開,並由日本綜合研究大學「科學與教育」學程(http://sas.soken.ac.jp/freshman.html)所支援東亞STS英語工作坊,在STS課程開發上也有其獨特意義。首先是STS課程的東亞合作,應屬創舉。過去東亞STS已在學術研究上累積諸多成果,但是鮮少能夠合作教學。而此次授課的兩位老師與綜研大由伊藤憲二領銜的STS團隊,已於2015年暑假合作過暑期的STS課程。綜研大過去五年針對該校理工農的研究生,開發出對於科學實作密切連結的STS課程,十分受到好評。這些課程探討研究倫理、公眾溝通以及科學的社會責任等當代科學社群重要主題。但是其取向並非傳統的倫理原則或學術分析,而是強調社會脈絡的解析,以及實際的演練。2015年暑假他們首次來台操作此課程模組,台灣師生深受啟發。本次課程將奠基在之前的教學基礎上,更將例行的STS課程設計與綜研大的課程更緊密結合,並開發符合東亞與台灣情境的教案,與日本團隊的教案相對照。再者,過去STS課程多由社會人文領域的教師所教授,此次農學院與社科院兩位老師合作,除了希望能夠藉此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學生共同修課外,也有助於彼此相互學習、深入課程。台大支援跨院合作的機制,以及農學院支援綜研大學者來台的經費,以及無邊界大學計畫強調校園與社區的結合,也使得這樣的創新課程更為可能。 
課程要求
本堂課上課方式將是講課與討論各半;本課強調,唯有課前事先閱讀,課堂上才能進行實質而深入的討論。這門課的閱讀教材以英語世界、台灣以及東亞STS的重要研究案例,作為深入瞭解STS取向的資源。我們並加入了工作坊與小組期末報告的設計,期待能夠透過同學們具創意的研究報告,豐富這塊還需要更多深入研究的新興學門。
本堂課的評分方式:(一)演講課參與30%。課前請完成指定閱讀,上課時充分參與討論等相關活動。上課時若要使用筆記型電腦來作筆記,需事先跟老師說明,以免使用筆電的其他用途而影響其他同學。(二)工作坊參與30%。本堂課有一次周末田野活動(11月11日周六舉行),以及兩次實作工作坊,包括英語授課的工作坊(10月21-22日的週末舉行)。另一為針對農學院研究特性所研發的動物保育科技治理主題(12月6, 13兩日舉行),也以實際案例的操作為主要目標。兩次工作坊都會設計同學參與與報告,必須有把握能夠全程到場,才能修課。(三)作業一&期末團體報告40%。(期末報告須結合整個學期的課堂讀本與討論,嘗試針對一個科技議題,書寫一份5000字的分析報告。引用請符合學術報告格式。)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演講課參與 
30% 
 
2. 
工作坊參與 
30% 
 
3. 
作業一 
15% 
 
4. 
期末團體報告 
25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3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9/20  科學的特性是什麼?STS的多重觀點 
第3週
9/27  科技如何被生產?實驗室內與外、全球與在地 
第4週
10/04  中秋節放假 
第5週
10/11  科技發展vs. 傳統知識/使用者觀點 
第6週
10/18  公民科學與社會創新 
第11週
11/8  技術物的政治性:以禽流感為例 
第12週
11/11  陽明山野犬與野生動物調查 
第13週
11/15  校慶放假 
第14週
11/22  Open Space形成小組報告 
第15週
11/29  科技的治理與民主化 
第16週
12/06  科技治理工作坊I:野生動物復育 
第17週
12/13  科技治理工作坊II:野生動物復育 
第18週
01/03  期末小組報告 
第7-10週
10/22  日本綜研大「科學研究與社會」英語工作坊:研究倫理 
第7-10週
10/21  日本綜研大「科學研究與社會」英語工作坊:科學研究的社會史 
第7-10週
10/22  日本綜研大「科學研究與社會」英語工作坊:科學研究的社會衝擊